公元前210年,在炎热的夏季,中国的首位皇帝在河北沙丘因过度疲劳和酷暑而去世。临终前,他将遗诏委托给了自己最为倚重的两位心腹,随后在巨大的痛苦中闭上了眼睛。烈日的余晖穿透了皇帝的銮驾,灼热的空气中弥漫着七月的尸臭,士兵们则在周围目睹着这一切,心中已明了发生了什么。市集上采购的咸鱼被陆续送入皇帝的銮驾中,这些咸鱼随着车马的摇晃一路颠簸,直到最后抵达九原郡,经过直道才返回到咸阳。
根据皇帝的遗诏,胡亥被正式立为秦二世皇帝,随即一封诏书传到了九原,内容却是令人震惊的:扶苏及其他将军必须死,原因寥寥可数。赵高趁机怂恿二世对其余的兄弟姐妹下手,最终他亲自实施了这场惨绝人寰的阴谋,杀死了二世皇帝,临死之时,二世或许才意识到这一切都是赵高的算计。赵高随即立了庄襄王的孙子子婴为新的三世皇帝。他指鹿为马,似乎在向众人宣告,始皇帝的儿女他随意处理,而立其他有血统的皇子皇孙也在他的掌控之中。这一切的动机究竟是什么?赵高同样是秦国的公族,心底里对秦始皇又有多深的怨恨呢?
展开剩余41%或许,他对秦始皇心怀恨意的一个原因是,皇帝没有将六国的客卿驱逐出境。他对于李斯的谏言充满了愤怒,曾对其予以严厉的惩罚,显示出他对那些外族人的不满。而他内心更深处的恨,或许来源于对赵正血统的疑虑。对于一个大秦的理想而言,登基的理应是血脉纯正的帝王,官员们也应是根正苗红的贵族。让一个血统存疑的角色继位,这在他眼中是绝不可接受的。他认为六国的客卿参与秦国政务只会带来非我族类的异心。在山东的反秦起义中,他或许曾对长城中的秦军抱有期待,但当他亲自杀了蒙恬后,长城军团已经对朝廷不再忠诚。赵高高估计了关中那些新兵的能力,在项羽与刘邦共同消灭章邯的20万囚徒兵团后,征发的关中子弟面临着选择投降的境地。最终,赵高杀掉了二世皇帝,立了血统清晰的庄襄王之孙子婴为三世皇帝,这不仅是他实现了心愿的操作,也是在历史洪流中预示着大秦王朝即便要覆灭,也要堂堂正正地在赵氏手中结束。
发布于:天津市蚂蚁配资-炒股杠杆软件排名-炒股配资之家网-合肥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