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中这块地方,对蜀汉来说简直就是命根子。它北接关中,南连蜀地,是诸葛亮北伐的必经之路,也是曹魏南下的咽喉要道。刘备拿下汉中后,第一时间就派了心腹大将魏延去镇守。结果魏延一守就是十年,曹魏连汉中的城墙都没摸着。
可等到姜维接手汉中防务后,情况就急转直下。263年,曹魏大将钟会、邓艾大举伐蜀,汉中没撑多久就丢了。同样是蜀汉名将,为什么魏延守得住,姜维就守不住?这背后的原因,值得好好说道说道。
"错守诸围"
魏延守汉中,靠的是一套叫"错守诸围"的防御体系。简单说就是不在汉中城里死守,而是把兵力分散布置在外围险要关口。比如阳平关、黄金围、兴势山这些地方,全都驻扎精兵。
展开剩余77%这套打法有三个好处,一是让敌人没法集中兵力攻城;二是可以利用山地地形节节抵抗;三是一处被攻,其他据点可以迅速支援。当年曹真、曹爽来犯,都被这套体系挡在门外。魏延还放出豪言,"若曹操举天下而来,请为大王拒之;偏将十万之众至,请为大王吞之。"
姜维的"敛兵聚谷"
姜维接手汉中后,觉得魏延那套太保守,就搞了个"敛兵聚谷"的新策略。意思是把外围据点的兵都撤回来,集中到汉、乐二城,准备玩个"诱敌深入"的把戏。
姜维的想法很美,放魏军进汉中盆地,等他们粮草不济时,再关门打狗。但他忽略了一个致命问题,蜀汉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。诸葛亮时代还能主动出击,到姜维这会儿,能守住家就不错了。这种需要精确配合的战术,对现在的蜀汉来说太难了。
国力衰退
姜维接手汉中时,蜀汉的处境已经和魏延时期大不相同。诸葛亮死后,蒋琬、费祎主政时期还能维持国力平衡,但到姜维北伐时期,蜀汉已经人才凋零、兵疲民困。
最要命的是,姜维十一次北伐消耗了大量精锐部队。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到蜀汉后期,全国兵力不足十万,而汉中守军仅三万余人。魏延时期汉中驻军多达五万,还有赵云等大将策应。兵力悬殊如此之大,再好的战术也难以执行。
战术升级
魏延面对的曹魏将领是曹真、曹爽这类宗室将领,作战相对保守。而姜维面对的是钟会、邓艾这样的当世名将,战术水平完全不在一个档次。
钟会伐蜀时,兵分三路,东路牵制姜维主力,西路邓艾偷渡阴平,中路主力直扑汉中。这种立体攻势,让姜维的"敛兵聚谷"完全失效,汉乐二城被围,外围无兵救援;回师救援时,邓艾已经偷渡阴平了。
内部掣肘
姜维在汉中防守上还有个致命软肋,朝中无人支持。当时宦官黄皓专权,连大将军阎宇都想取代姜维。当钟会大军压境时,朝廷迟迟不发援兵,导致姜维独木难支。
反观魏延时期,诸葛亮坐镇成都全力支持,要钱给钱,要粮给粮。魏延甚至可以直接调动周边郡县兵力,而姜维连基本的兵力补充都难以保证。没有朝廷支持,再好的将领也难为无米之炊。
历史启示
魏延和姜维的对比告诉我们,再好的战术也要符合实际情况。魏延的"错守诸围"适合蜀汉强盛时期,姜维的"敛兵聚谷"需要足够国力支撑。当国力衰退时,最稳妥的反而是魏延那套"笨办法"。
姜维的失败不是个人能力问题,而是蜀汉整体衰落的缩影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样面对曹魏,诸葛亮能六出祁山,姜维却连家门都守不住,时移世易,战术必须与时俱进。汉中失守的根本原因,在于蜀汉已经支撑不起姜维的雄心壮志了。
发布于:江西省蚂蚁配资-炒股杠杆软件排名-炒股配资之家网-合肥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